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章
目录
下一章
第一百七十八章
第(2/3)页
感欣慰。
让陈凤琪没有想到的是,因她在朝堂在出现的时间短,而且极少出面直接干涉政务,在她生前,虽曾在一段时间内,受到过不小的关注,但是随着她在后来有意淡出人们的视线,并未享有什么盛名。
可是随着在这个时空的历史上,举世所公认的千古一帝圣宗驾崩,伴随其一生的圣宗手札被公开,后世人才知道,原来圣宗在位近五十年所做的一切创举,都是在其登基最初那些年,就已做好规划。
而那些规划,都源于那位被供奉于太尊祠中的传奇太尊,除此之外,在圣宗亲手书写的那一册圣宗手札中,还有许多太尊日常教导圣宗的言行语录,其中所包含的处世智慧与做人之道,纵是流传千古,依旧极受后人推崇。
安常煦去世前,也是再三交待后人,自己要火葬,不设陵寝,要进太尊祠陪伴他的祖母,与他终究没有遵循陈凤琪的遗愿,将她的骨灰直接洒掉不同,他的后辈完全按照他的遗志办理他的后事。
毕竟在时隔大半个世纪以后,随着连陈凤琪在内的多位极具影响力的大人物纷纷选择火葬,临终前明确要求自己的后辈不得大肆操办自己的身后事,火葬已经成为许多人的选择。
而邵云博与玄隐先生等人之所以选择火葬,一应丧事从简,公开下葬时,让所有人都能清楚的看到,他们那简单朴素的陵墓中,没放任何陪葬品,当然都是因为受到陈凤琪的影响。
因为他们都是十分聪明睿智之人,心中都清楚的知道陈凤琪身上有秘密,她后来当监国太尊,辅佐安常煦所做的那些创举,更加证明了他们的判断。
这也让他们更加确定,对方之所以会那样安排自己的身后事,绝对不会是无的放矢。
安常煦和李常欣等人的骨灰相继被供入太尊祠内后,太尊祠并没有更名,只是香火变得更加旺盛而已。
时光荏苒,纵有安常煦这位千古一帝为安国打下的坚固基础,安氏皇朝依旧逃脱不了成为历史的宿命。
只是与其它皇朝走向末路后,皇室上下总会遭到大清洗不同,因祖上的荫庇,当封建君主制在安氏后人的配合下,退出历史舞台后,安氏后人即便没有了皇位,依旧享有极受百姓拥护的超然地位与影响力。
而太尊祠更是所有以安民后裔自居的人们心中,最为神圣的地方,纵然是政权更迭,后来者只敢一再扩建,并精心维护太尊祠的建筑,从不敢对太尊祠有任何的不敬。
所有成功执掌大权的统治者上位后,都会在逢年过节,以及陈凤琪与安常煦的忌日,在太尊祠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,彰显自己尊崇,并且愿意继承圣贤之志,为国为民谋福祉的决心。
可以说,在不经意间,那座本来只是安常煦为追思自己的祖母而修建的太尊祠,已经成为后世的圣地,是万民心中的精神文明与种族意志的象征。
因为历史记载中的那个由圣宗开创的那个盛世,留下太多充满无尽赞誉与夸耀的诗词文章,
实在太过令人心驰神往。
它不仅这片大陆上的所有人奠定最强大的民族自信,也为他们扩张出最为广袤无际的疆域,还为他们打下最坚实的科学技术发展基础,让他们这些后世人可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,全方位领先并碾压全世界。
所以后世人将安常煦称为举世公认的千古一帝,并非是夸大其词,随着安国的造船与航海技术变得无与伦比的发达,一批又一批犯下大错的安国人,相继被流放到海外各国。
随着那些安人在海外各域站稳脚跟,发展并传播安人文化,圣宗安常煦与太尊陈凤琪,也随之名扬海外各域,因为他们已经成为安人文化重要组成部分。
这一切,绝对是一心想要低调,不愿在这个时空的历史上留名,不想让这个时空中的后人,研究她的生平与言行思想的陈凤琪,怎么想不到的后来。
“……用我们现在的话形容,圣宗皇帝安常煦,那就是一位非常典型的奶宝男,我这么说,虽然有些冒犯我们那位英明无比的圣宗,但是谁都无法否认的是,我的这个形容绝对够贴切。”
“对圣宗手札的来历,早已众所周知,纵观圣宗手札中的内容,简单点说,就是圣宗的前半生,非常听他祖母的话。”
“听到什么地步呢,将他祖母的日常言行都亲自记录下来,在其后半生,也就是他的祖母去世后,一直在思祖母,忆祖母,致力于将他祖母不满的社会现象给消灭,竭尽全力的实现他祖母生前曾构思过的一切,这才有了历史上最为璀璨的中正盛世……”
虽然这些都
(本章未完,请翻页)
记住手机版网址:m.91book.net
上一章
目录
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