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767章 紧锣密鼓_大明风流 首页
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
第767章 紧锣密鼓

第(3/3)页

而谈,如数家珍。

  “护国公,我大明造船业原本是极为发达的。当年三宝太监出海,随行船只百余艘,声势何等浩大。当年三宝太监的座船被称为宝船。长四十四丈四尺,宽则有十八丈。高四层,巍峨如移动的城堡一般。船上可载人五百余。光是划船掌舵的便有两百多人。那光景,可谓是体势巍然,巨与无敌啊。”

  张延龄听着他的话,想象着那宝船的样子,心中也是赞叹不已。若他所言是真的,换算成后世的长度,那便是一座长一百四十米左右,宽六十米左右的巨无霸。这样的船便是在后世也属于大船。

  大明朝在百余年前便造出了这样的大船,造船技术可谓是令人惊叹,匪夷所思。

  “真是雄伟啊。令人赞叹。但不知那宝船在何处?”张延龄道。

  “是啊。只可惜下西洋之后,宝船便搁置在南京码头上。也无人再开动。时间久了,腐烂生虫,成了一堆破烂。我大明造船的技艺,因为海禁而荒废失传。如今各地船厂能造的便是一些漕运的大木船和一些普通的兵船了。这些船跟曾经的宝船相比,简直无法比拟。”

  “这件事是暴殄天物啊,这么好的宝船,便就这么腐朽了。现在再也造不出来了?”张延龄顿足叹道。

  “很难说。宝船造地是在南京的龙江造船坊。老朽许久没有去南京,也不知道那里还能不能造船了。不过,护国公也莫要担心,我大明朝除了南京,还有福建广东两地也是有大量造船工坊的。沿海之地,造船手艺一代传一代,应该不至于失传。但也难说的很,毕竟生意萧条,造的也都是普通船只,要造海船,怕是够呛。”曾鉴捋着花白胡子道。

  张延龄收拾心情,耐心询问道:“且不论能不能造出来,老大人可否说一说各地船只有何不同?我想各处造的船只应该有各自的特点吧。”

  曾鉴点头笑道:“那是自然。护国公这便是内行话了。我大明造船的样式风格分为三处。一处便是南京造宝船的龙江造坊。那里造的船只雄伟高大,气势巍峨。适才老夫说的三宝太监的宝船便是这样的船只。但是呢,缺点在于,船只庞大,需要人力多,不易操控。而且过于华丽高大,行动缓慢,且水浅处容易搁浅。不灵活。”

  张延龄缓缓点头。

  但听曾鉴继续道:“还有便是福建船了。福船底尖上阔,首尖尾阔两头翘,设计精巧。还有排水孔。船只稳定可靠,可经风浪,在深海航行也自无虞。但船只过小,不够雄伟。广东的船只两头尖翘,像个月牙儿。坚固耐用,造船用龙骨之法,故而船只可经大风浪而不用担心会损坏。只不过,因为两头尖翘,船身狭长,不利平稳。风浪之中稳定性较差。总之,各地船只各有优劣,就看护国公需要怎样的海船了。”

  张延龄听得一愣一愣的,原来这里边有这么大的学问。曾鉴只随口说了几句,便知道这里边的门道多。

  张延龄要的是怎样的船只?自然是又大又稳又坚固的大船了。载人要多,要灵活机动,且能经风浪。更重要的是,要有可操控性。因为这些船将面临着有可能和佛郎机的蜈蚣船作战的局面,在性能上一定要碾压他们。

  船上还要安装诸多火炮,一般的小船是绝对不成的。遭遇对手炮击,还要抗轰耐揍。一旦中弹,要能抗住对方的炮弹。不至于随随便便就沉了。

  “可否集其所有之长,设计出一艘大船呢?既然都有优劣限制,何不扬长避短,造出又快又大又稳又坚固的大船呢?”张延龄沉声说道。
记住手机版网址:m.91book.net
加入书签我的书架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