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四百零四章.新媳妇的第一天之小两口打架_整座大山都是我的猎场 首页
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
第四百零四章.新媳妇的第一天之小两口打架

第(2/3)页

生后的赵军还挺忙的,忙着挣钱、忙着改变生活。惬意的时候也有,但像少年时那样无忧无虑,却是很少有过的事。

    赵军一边走,一边想着等开春了,自己就带着马玲来踏青,来喝桦树汁。

    赵军正想着,走在前面的马洋已穿过了桦树林。

    因为角度问题,赵军视线被一棵树给挡住,暂时看不到马洋了。

    赵军也没着急,跟着往林子外走。可就在他要出林子的时候,赵军听到马洋大喊一声“爸”,那声音中带着急促、带着惊慌。

    赵军听得一愣,一时间还以为老丈人出事了,连忙向树林外跑去。

    出了桦树林,赵军就见前头不远处,马洋正跟马大富拉扯着。

    也不知道马大富说了什么,反正就听马洋始终喊着“爸回家”。

    此时的马大富,并不像寻死觅活的样子,他正跟本屯子的刘汉山在冰面上“作业佟友丰”呢。

    这刘汉山是永安屯的,和永胜的刘仁山名字只差一个字。但人家刘仁山是生产场长,而他刘汉山是无业。

    前年的时候,这刘汉山在杜春江楞场拉套子,这老小子跟杜春林走的近,他俩想扒王大龙战死的青狼三狗回家吃肉,险些被老徐炮给崩了。

    去年刘汉山经过赵军介绍,在解忠楞场干了一冬天的活。如今冬运生产告一段落,刘汉山又没事了。

    都在永安屯住着,低头不见抬头见的,马大富跟刘汉山又没什么矛盾,俩人碰见了一起出来抠鱼也正常。

    此时马大富、刘仁山就一个拿锹、一个拿镐,但受马洋影响,俩人都没继续抠冰。

    赵军往前走,就感觉出了不对,因为马大富、刘仁山刨的是河泡子边缘处。那位置水浅,这季节虽然好刨,但却是刨不出来鱼的。

    这时,赵军就听马洋嚷道:“爸,你刨那玩意干啥呢?恶臭的!”

    一听马洋这话,赵军就知道马大富干啥呢。

    东北四省地大物博、人口众多,而十里不同风,百里不同俗。

    就像方便面、龙葵这些东西,在东北竟然有几十种不同的叫法。

    而且当一个东北人说“我们东北咋咋地”的时候,肯定会有另外的东北人跳出来说“我们才不那样呢”,或者说“你代表不了东北”啥的。

    此时马大富和刘汉山刨的,是东北一种褒贬不一的食物——臭鱼。

    老话说臭鱼烂虾,而东北的臭鱼是在特殊的环境下产生的。

    东北被冰雪覆盖的时节长达五六个月,在这段时间里,冰封住了江河湖海。

    这样,有些鱼就会因为缺氧死在水中。在低温的水里,有些死鱼尸体保存下来,并随着时间一长、气温升高,这些鱼的尸体会发酵、变臭。

    当开江、开河的时候,这些鱼的尸体会飘在水面,人们将其捞回家,就是所谓的捡臭鱼。

    这种臭鱼必须在刚开江、刚开河的时候捡,因为没与空气长时间接触,臭鱼的臭还只是低温发酵引起的,并没有细菌,也不腐坏。否则时间一久,它就真成臭鱼了。

    据说臭鱼烹饪后,吃着有种特殊的香。所以,有人拿臭豆腐那套“闻着臭、吃着香”的说词来形容臭鱼。

    这就导致在东北,有些人认为臭鱼是难得的美食,但还有些人认为东北人捡臭鱼是捡丢脸的事。

    可没办法的是,好像除了蒙东,黑吉辽三省都有个别地区,有人热衷于捡臭鱼。

    马大富在他三个月的时候,被马玲她奶从关里抱了过来。据说当年逃难的时候,马玲的两个姑姑死在路上了。

    等逃到永安,安顿下来以后,老马太太想起俩闺女,没事儿就哭。哭着、哭着。就把眼睛哭瞎了。

    懂事以后的马大富非常孝顺,有什么好吃的都可着他娘。

    而马老太太喜欢一种家乡美食,就叫炒鱼毛。去年王翠花不慎烫伤了脚,赵军过去给她送獾子油的时候,曾有幸见过马大富捅咕那东西。

    上辈子的时候,赵军也经常看马大富炒鱼毛、炖臭鱼。虽然每次都会遭到王翠花的数落、马洋的嫌弃,但马大富始终不改初心。

    一开始赵军不明白,到后来有一次,赶上马大富喝多了,赵军听马大富说,他一吃炒鱼毛就能想起自己老娘。

    也是因为这炒鱼毛,马大富跟臭鱼结下了不解之缘。

    那也是一个春天,一个周末休息日,猛烧了一个冬天的烟筒有点堵。

    烧灶坑做饭的王翠花一看生火往屋里倒烟,她就跟马大富说,让马大富去喊马胜来,爷俩今天就把烟筒通了。

    马大富说凑合吃完这顿饭再弄,这倒没毛病,可往屋倒烟呛人,王翠玉没办法,就只能开着门做饭。

    这时,一股臭味随风飘进了屋里,臭的王翠花宁可被烟呛也想关门。

    可在里屋的马大富,从炕上蹦下地,趿拉鞋

(本章未完,请翻页)
记住手机版网址:m.91book.net
加入书签我的书架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